


综合国力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只有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做好团结、引领、服务工作,才能充分发挥人才资源对创新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系统有33位海外引进人才入选上海“千人计划”,53人入选上海领军人才,89人入选上海首席技师千人计划,19人获得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98人获得上海市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有效发挥了人才的引领作用。同时,人才服务保障工作力度不断加大,产业与信息化培训项目共开展986项,受训人数达55万人;列入市人才引进重点机构的经济和信息化系统单位已达535家。
10月19日,一个上海未来五年产业和信息化人才工作的指导性文件――《上海市产业与信息化领域“十三五”人才规划》正式对外发布。规划将人才工作与产业发展和信息化建设有机结合,围绕上海“四个中心”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战略部署,聚焦产业与信息化转型升级的现实需要,对“十三五”时期人才发展环境进行了研判,对人才工作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进行了明确,对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进行了部署。
规划明确了到2020年产业与信息化领域人才工作的基本目标:关键领域人才国际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实现进入中央和上海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千人计划的人数比“十二五”期间增加15%;引进本市重大工程、重点项目紧缺急需的外国专家人数比“十二五”期间增加5%。产业与信息化领域人才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上海领军人才比“十二五”末增加10%,大专以上专业技术人才比“十二五”末增加15%,高级工以上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重比“十二五”末提高5%。投资者人才、企业家人才、知识型服务人才、科技创新人才和技能型人才都有明显增加。人才市场化机制改革率先推进,营造鼓励创新、容忍失败、减少规制的管理氛围。
同时,规划重点部署了“十三五”时期产业与信息化领域人才工作主要任务。
第一,聚焦重点、优化队伍。重点优化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等三支人才队伍。一是坚持自主培养与引进急需人才相结合,积极推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上海领军人才计划和青年英才开发计划,积极实施首席技师千人计划、首席信息官培训工程和制造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集聚造就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人才。二是依托上海承担的国家重大战略项目和重大工程,围绕制造业转型升级、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智慧城市建设、军民融合等重点领域,着力培养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引进急需紧缺的高层次领军型创新人才,使各重点领域人才的数量、结构、质量都有明显改善。三是建设一批新型产业与信息化人才基地,积极配合推进国家人才改革试验区建设,支持产业与信息化领域“国家级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国家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建设,支持张江、紫竹、杨浦、嘉定、漕河泾、临港等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的人才队伍建设,发挥各类人才基地的政策叠加优势和联动发展优势。
第二,深化改革、释放红利。一是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抓住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和自贸区建设重大机遇,充分发挥“人才政策20条”及刚发布的“人才政策30条”政策效应和改革红利,吸引集聚更多的国内、海外人才。二是改革人才评价机制和人才激励机制。积极推动人才政策创新突破,扭转“重学历、重职称、重资历、重项目”的传统思想,构建尊重实绩、关注人才价值实现和作用发挥情况的人才评价机制。鼓励企业以股权激励、期权激励、科技成果转化收益等更加灵活的形式,激励人才创新创业,真正把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落到实处。构建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深入推进产业与信息化领域人才诚信体系建设。三是大力实施“四新经济”人才开发工程。探索“产业互联网+产业联盟+产业基地+产业基金+产业金融+产业人才”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索设立“上海市产业与信息化创新创业成就奖”、“上海市产业与信息化人才创新创业基金”,积极开展“四新”服务卷试点工作,激发各类人才创新创业积极性。
第三,整合资源、强化保障。一是处理好市场和政府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在公共资源供给、人才市场秩序维护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建立健全“政府引导激励、市场灵活配置”的人才开发培养机制,促进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的衔接。二是加大投入力度。发挥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产业投资基金等政府投入的引导和撬动作用,建立政府、企业和社会多元投入机制。改革项目资金制度,在项目资金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项目团队建设和人才队伍培养,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对“人才+项目+产品”工作机制的支撑保障作用。三是优化人才文化环境。持续开展“上海it青年十大新锐”、“青年高端创意人才”等选拔表彰,组织举办创意创业大赛、创新大赛、创业新秀论坛等活动,形成有利于产业和信息化人才持续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
市经信工作党委书记陆晓春表示,为确保“十三五”产业和信息化人才规划落到实处,市经信工作党委将坚持把人才作为创新第一资源,强化抓人才就是抓创新发展的理念,着力完善人才工作格局,以更开放的姿态吸引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人才工作。并将运用好上海科创中心建设、自贸区建设的政策机遇,着力推进政策突破落地,把实际能干事的人培养起来,把真正需要的人才引入进来。
厚积薄发远征深蓝
陈兵(江南造船集团公司开发研究部部长、上海领军人才)
“敢为天下先”,是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文化的精髓。而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作为江南造船技术创新体系的尖端团队――开发研究部,如何传承和发扬江南的创新精神,是摆在这个团队的负责人――陈兵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在1993年大学毕业进入江南造船之后,怀着对造船事业的一腔热血,陈兵同志从基层做起,经过在生产、设计、研发部门的实践锻炼,系统性地掌握了船舶研发、设计和建造的专业知识。带着执着追求和一股似乎用之不竭的干劲儿,陈兵把自己的热情全部奉献在船舶新产品的开发上。
2003年开始,散货船曾因共同规范(csr)新要求而面临全面更新换代的局面。陈兵临危受命从船型开发总负责人的角度,提出了追赶和超越国际一流水平的目标,精心组织进行计算分析,开发出了指标先进、油耗低、载重量大的7.6万吨第五代“江南型巴拿马散货船”。自她诞生至今已经累计为集团公司获得了100余艘的建造合同,创汇超过40亿美元,该船型一直为市场的标杆。
江南在市区的原厂只能建造8万吨以下的船舶,在江南搬迁长兴岛这一历史性机遇面前,陈兵冷静思考,结合市场需求和新的现代化造船基地的情况,通过科学分析、论证,在几大传统的船型分类上,创造性地提出了“minicape型”散货船的设计理念,同时大胆地开展了一系列技术创新,提出了“节能隐形球艏(vs-bow)”的船型设计理念,成功自主研发出了11.6万吨“江南型minicape”散货船,主要船型技术指标首次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该船型一经推向市场,立刻获得订单30艘,创汇超过16亿美元。
7.6万吨和11.6万吨的成功并未让陈兵停止创新的步伐。随着7.8万吨首制船“infinity9”号的顺利试航归来,陈兵带领团队开发设计的精品船型―第七代“江南型”巴拿马散货船,给市场再次带来了惊喜。以一系列船型的开发成功为基础,陈兵开始打造“绿鲸系列”的“江南型”散货船品牌,其主持开发并具有节能线型(vs-bow)的散货船都被冠以江南“绿鲸”系列。之后陈兵又主持自主开发了“绿鲸系列”的“江南型18万吨”、“江南型21万吨”散货船,并都为公司获得定单、出口创汇超过3亿美元。这些船型使江南在大型散货船领域实现了船型全覆盖,为公司应对市场波动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作为研发工作的领军人物,长远规划、未雨绸缪是陈兵考虑的头等大事。2008年前后全球船舶建造市场行情高涨,船厂接单、盈利屡创历史记录的前提下,陈兵居安思危、冷静思考,对公司乃至造船业的全面乐观情绪进行了逆向思考。从长远发展的战略眼光和忧患意识的角度出发,极力主张在市场大环境良好,船厂运营压力较小的情况下,投入巨额研发资金和技术人员,开展全冷式液化气船等高端船型的研发工作。
超大型全冷式液化气船(vlgc)是市场上典型的三高(高技术、高难度、高附加值)船型,长期受日、韩船厂的垄断和技术封锁,此前一直是中国造船界的空白。在此背景下,陈兵带领江南研发团队组织立项开发“中国江南版vlgc”,带队咨询专业船东、国际知名船级社。他严格组织管理,攻克了一项项技术难关,通过不懈的努力,2011年最终掌握了“大型低温液货舱+支撑结构的设计建造”、“次屏壁的温度场计算”等十项核心关键技术。2012年6月,随着一家欧洲著名船东宣布在江南订造8艘vlgc,全球造船界将目光再次投向了中国-江南。陈兵和他带领团队的锐意进取使江南成为中国唯一能够自主研发、设计、建造vlgc的船厂,再次创造了新的“中国第一”,也填补了改革开放后困惑中国造船界30多年的空白。
不经一番寒彻骨,哪来梅花傲骨香,正是在追求卓越、坚持创新的科研理念下,陈兵和他的团队一次次刷新江南的技术高度,谱写了江南造船新的篇章。在他和他的团队的锐意进取下,江南将迎来永续辉煌的“江南长兴”新时代,走出长江,奔向大海,远征深蓝。
让“中国芯”成为“世界芯”
邱慈云(中芯国际首席执行官兼执行董事,国家“千人计划”引进人才)
在半导体产业界,邱慈云的名字可谓如雷贯耳。他有着30年的半导体技术研发、商务拓展、运营和公司管理经验。他在半导体产业曾多次担任公司高管,包括silterramalaysia总裁兼首席运营官,华虹国际管理(上海)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和首席运营官、华虹国际半导体(上海)有限公司总裁,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高级运营副总裁,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运营高级总监等等。
2001年,怀着对中国半导体事业的热忱,邱慈云加入创立初期的中芯国际,开始其在中国的半导体事业。在中芯工作的前五年,邱博士负责生产运营,亲自督导集成电路生产线的配置和运作、自动化系统的安装以及环境保护和质量优化,大大提升运营效率;并在试生产后仅一年半左右的时间,就开发出0.35-0.18微米的工艺和0.13微米铜制程后段工艺,大大缩短了中国芯片代工厂与世界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被业界知名杂志《国际半导体》授予“最佳半导体厂奖”,这是中国第一家半导体厂房获此殊荣,标志着中芯国际已跻身于世界一流的专业芯片代工厂行列。
2011年8月,邱慈云离开数年后,重返当时正处于亏损状态的中芯国际,并担任首席执行官兼执行董事。不到四年时间,他帮助公司扭亏为盈,全面提升了营运管理、技术水平、生产效率;推动了上海乃至中国集成电路生产技术和产业竞争力的提升,促进了半导体产业链的全面发展和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及对外文化交流。在邱慈云带领下,中芯国际已成为中国内地最大、技术最先进、配套最完善的集成电路标杆性企业,并成功跻身世界领先的集成电路芯片代工企业之列。公司半数以上的产品销往欧美市场,“中国芯”成了名副其实的“世界芯”。
重返中芯国际后,邱慈云不仅为公司带来先进的管理理念,还带来了工程和技术的革新。在他的带领下,不断提升创新的水平和质量,完善公司核心技术平台,赢得市场竞争主动权。在先进工艺方面,中芯国际最早在国内实现了65/55纳米技术的量产;拥有国内最先进的28纳米试生产技术;具备国内唯一的14纳米技术的研发能力,于2014年第一季度完成了28纳米工艺的开发,2014年12月成功制造高通骁龙410处理器,这是中芯国际在28纳米工艺成熟上的重要一步,中芯国际藉此成为中国内地第一家在最先进工艺节点上生产高性能、低功耗手机处理器的晶圆代工企业。而在更为先进的14纳米finfet制程上,中芯国际也一直持续进行开发和finfet晶体管验证,目前,14纳米fin-fet专利拥有数量中芯国际已达全球十强,在中国处于领先地位。
截至2016年9月,中芯国际专利申请总量超过12000件,授权总量逾6000件,28/20纳米关键节点技术hkmg的专利申请数量位列全球第2位,16/14纳米关键节点技术finfet跃居全球第5位。日趋完善的自主知识产权大大提升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逐渐打破国外集成电路专利的技术壁垒。
随着集成电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急剧扩大,人力资源的短缺成为制约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瓶颈之一。邱慈云博士注重人才的培养和保留,对此作了大量细致工作,如海内外高级人才引进、优秀员工奖励机制、专业技能培训等,为公司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目前,中芯国际管理团队中央“千人计划”专家有邱慈云、赵海军、俞少峰和杨明,上海市“千人计划”专家有简维廷。在邱慈云带领下,中芯国际正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向世界一流的半导体研发、制造和服务公司迈进,并积极推动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不断发展。
匠心独具的传承
浦东电力公司变电运维一班
23年来,他们始终传承着匠心精神,默默的守护着中国最繁华区域之一的“陆家嘴”,担负着包括435家中外金融机构和70多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的供电重任。他们,就是浦东供电公司变电运维一班。坚守在此,他们更得耐得住寂寞,专一、专注地投入工作,他们就是新时代霓虹灯下的“哨兵”。
浦东电力公司变电运维一班共有29名员工,管辖区域从罗山路以西至黄浦江东岸,面积211平方公里,客户重要、网络复杂、任务艰巨是变电运维一班工作的三大特点。客户重要毋庸置疑,这里布遍着全国最重要的金融机构和全球跨国企业总部。同时,网架最复杂,原先配电网多为辐射型,目前已逐步改造为“电源多联络、电网网格化、接线标准化、配电自动化”的智能化电网,运行方式及负荷翻电操作及其复杂。而在任务方面,近10年来,累计新投运电站155座、改造18座,无差错操作180万步,圆满完成各类保电任务300余次。
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变电运维一班全体班组成员的努力,也离不开两任班长匠心的传承。二十年前,老班长邱永椿师傅当班长时,为了带动运维一班静下心神、踏踏实实地学技术、学本领,他从一张小纸片开始进行班组的内部培训。在变电运维一班企业文化室内展区,一张张小纸片记录了他们平时工作中常用的电路知识和邱师傅工作中点点滴滴的经验和体会;二十年来,在这样喧嚣的环境里,邱师傅不断总结,不断修改,如今用于班组日常培训的材料已经累计成了40余万字的手稿,成为运维一班宝贵的财富。
现如今,邱师傅还在不断完善,誊写这份手稿也越来越完整,为了让这份珍贵的资料发挥更好的作用,为了传承老班长这份专一、专注的精神,也为了满足老班长的夙愿,运维一班最近也在联系出版社,准备将其出版发行。
现任班长王文成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上海市劳动模范。王班长继承了邱班长一贯以来对技能技术的专注和对工作的专一执着,他也有记笔记的习惯,这一记就是11年。王班长会根据每一天的工作在站班会上详细讲解每一项工作的风险点、关键点。班组成员说,每次听完王班长布置工作,心里特别清晰,干起活来得心应手、井然有序。十年来,180余万步操作没有出现一次失误。王班长总是说:在这么重要的岗位上,我们只有做好每一天的事,才对得起组织、对得起单位、对得起我们自己。
浦东地方经济社会正在发生着跳跃式的变化,电网也在发生质的提升,同时,班组也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完善。一方面人员素质在不断提升,班组原来都以老技工、老工人为主,现在已经有了8个本科生、4个研究生,占到了班组人员的4成,大量高学历、高素质的人才加入了团队。二是技术装备在不断升级换代,先进的设备让他们在日常巡视中如虎添翼,帮助发现用肉眼无法看到的一些设备缺陷,大大提升了运维水平和巡视效率。
这个班组还是浦东公司的黄埔军校,在这里走出了许多运检专业的专家人才,比如说,浦东的生产副总孙阳盛、运检部主任张华都是杰出的代表。“聚是一团火,散是漫天星”。他们传承着班组静心、专注工作的精神,并把这种精神传递到浦东公司的每个角落,发扬光大。
打造glp行业国际市场排头兵
马�(国家上海新药安全评价研究中心研究员、上海益诺思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上海领军人才)
作为一名管理者,马�从行业趋势中发现了药物安评领域商机,从推动混合所有制改革、“绑”定专家领先的核心团队入手,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科研创新机制,以及以岗位为基础、绩效为导向的薪酬体系,吸引和留住了大批人才,从整体上提高了中国药物毒理的研究水平,真正确立了安评中心、益诺思在国内毒理评价领域的重要地位。
回顾三十多年科研经历,马�说,赶上了我国新药研发从仿制药向创新药转变的大好机遇,赶上了我国新药安全评价领域从起步走向逐步规范的发展时期。“而我也捕捉到了医药行业发展的好时机,大胆尝试,审时度势地在可能突破的地方提前布局,有准备地迎接前进道路上的收获。”
2010年,由于安评中心业务发展迅速,原有的体制,已无法实现规模化发展,同时也不利于稳定核心团队。在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和安评中心其他理事单位的共同策划下,安评中心原投资单位投资成立了益诺思公司,同时核心团队成员以现金形式出资入股,持有20%公司股份。益诺思公司成立后,原投资单位之一上海张江集团公司迅速投资二期工程建设,实验设施场地增加2倍,公司运营能力增加2倍,为公司抢占市场先机创造了硬件条件。
同时,企业化的运作,打破了事业单位编制的限制,人员规模实现迅速扩增,同时以岗位为基础、绩效为导向的薪酬体系的建立,吸引和留住了一批人才。核心员工从“打工者”的心态,逐步向“以安评为自己的事业”转变,在公司整体薪酬待遇水平较低的情况下稳定了核心团队。
作为公司的领头“马”,马�一直以打造一个“临床前安全评估的国家队、建立符合国际glp(良好实验室规范)的安评平台”为目标,通过抓质量管理团队、重塑流程体系、建立创新质量检查体系等手段进一步加强了安评中心、益诺思的质量体系。围绕加强新技术和新评价模型的国际合作,推动企业技术和市场的国际化进程,全面以国际化标准提高企业资质水准的可持续发展关键策略,带领全体科研人员齐心协力,全方位开展企业资质认证工作,先后通过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cfda)的glp认证、美国实验动物管理和使用委员会(aaalac)完全认证、oecd成员国荷兰官方的glp完全认证,并通过了美fda的全面glp检查和美国临床病理学家协会的cap认证。安评中心、益诺思以其严谨的质量管理体系成为国内唯一一家拥有上述资质认证的glp机构,在行业内声名鹊起。
让科研创新契合行业发展趋势,也一直是马�关注的重点工作。她带领的团队先后承担了国家或地方资助项目四十余项,率先在国内建立了一系列毒理学新技术和新方法,如在国内建立了第一个可以从计算机高通量心脏毒性筛选,到实时细胞分析、各种离子通道及动作电位技术,直到犬、猴及大鼠清醒动物心脏毒性系列评价的glp实验室;在国内建立了中国唯一、全球第四家能系统进行食蟹猴发育和生殖毒性评价的实验室等等。所有创新成果都为安评中心、益诺思“抢”占市场先机创造了条件。作为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最近三年年营业收入均超过8000万元,最近两年新签合同破亿元。安评中心、益诺思已发展成glp行业挺进国际市场的排头兵。
作为企业的经营管理者,马�致力于打造企业特有的凝聚力和文化创新氛围,逐步搭建、培养了一支由毒理学专家领衔,博士(占12%)、硕士(占20%)为中坚,业务精湛、综合素质高的研究队伍。很多年轻科研人员在这个温暖集体中找到归属感,往往经过专业培训、学位攻读、具备独当一面的科研能力和市场眼光后,更加坚定了在安评中心、益诺思公司继续创业的决心。
让智能制造打上“中国烙印”
刘劲松(上海微松工业自动化有限公司创始人兼总经理、国家“千人计划”引进人才)
作为一家中小企业的带头人,刘劲松和他的团队在漕河泾浦江高科技园默默深耕,在国产芯片产业这片“荒原”上孜孜以求,有人说他很安静,确实,他从不赶啥热闹,就连参加工博会也是被“点名”而去;也有人说他有点“狂”,“报国”两字经常从他嘴边说出,但只有你走近他,倾听他的感受,了解他的经历,你方能明白,他“狂”背后那份拳拳苦心和执着追求。
1996年作为上海交大的博士后,刘劲松参与了与日本大学和公司的一个三方合作项目,并被外派日本,而这个项目却影响了他的一生。
一年后,从大学转入公司,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国外生活。任何事情都靠自己,当时出发点很简单:就是想不能给中国人丢脸,要争口气。进入公司一年后,能力得到了公司的完全肯定。尽管如此,他始终坚持着自己的信念:做中国人,每个人都有其独特dna,不能有奶就是娘。
“做对国家、民族有意义的事情是我坚定回国的初衷。”刘劲松说,中国的半导体产业一直亟待发展,而我所从事的半导体和工厂自动化领域智能制造装备是我国急需核心技术中的关键。祖国正在蓬勃发展,作为血脉相连的一份子,它的每一次蜕变都牵动着我内心的梦想与激情。
2010年4月受国家感召,刘劲松毅然回国创业。技术上,公司瞄准美国和日本同类顶尖企业,初步达到国际技术水平并在部分指标上有所超越日本对手。
“企业的根基是技术创新,哪怕是做好一个螺丝也需要日积月累的技术。”刘劲松认为,所以企业发展没有捷径,更没有跨越式发展,只要走对了路,就不怕路远。“我们从事的是一个需要不断积累和团队作战的高技术行业,不静下心来扎扎实实地苦心钻研,再聪明的人也不能成才。”
对于今天的大众创业,特别是对于已经和将要回国创业的“海归”;刘劲松有几点体会:一是国外的一些做法和规章制度再好,在国内也不一定能行得通。所以,不要期望首先去改变国内的一些东西,而要积极去适应。二是要循序渐进,对创业的困难和艰苦性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但创业过程中的努力能在市场中赢得价值和尊重时,会有莫大的成就感。
当前整个国家的产业转型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半导体芯片产业是要靠高层次人才的技术开发和经验积累完成的。自从国家开始实行重大专项以来,让刘劲松看到了国家花大力气推进高科技产业的决心和行动。上海微松公司最先投入市场的几款产品都是靠上海市、区政府的各项资助而缩短了研发周期,得以在几年内形成系列产品和几千万元年产值。产业转型也使他们的客户有条件增加设备投资从而更加重视新技术在产品生产中的应用。“只有我们的客户更愿意购买国产新设备,才能让上海微松公司更好地发展。同时由于国家产业政策的转型和倾斜,使更多的企业愿意使用国产设备,改变人们在观念上对进口品牌的盲目崇拜。”
六年时间,上海微松产品进入了全球芯片封装主流厂商,并根据用户的特殊工艺提供客制化的设备。公司设备正运行在全球主流手机用芯片和关键器件加工生产线上,并开始进入国内最大的前三名晶圆封装厂商。
刘劲松说,2016至2018年三年是晶圆处理类半导体设备产品的战略机遇窗口期,国家在“十三五”期间将继续加大投入,全面提升中国的芯片制造和加工能力,摆脱对国外产品的依赖。无论是半导体,还是平板显示、新能源产业等几个主要市场的设备需求都将爆发。
“国以才立、业以才兴”,相信人才之基终将托举起民族的复兴伟业。
开创环境陶瓷艺术新天地
蒋国兴(一级美术师、上海市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
蒋国兴,一名专门从事古旧建筑陶瓷构件研制修复和环境陶艺创作的“工匠”,现担任上海供春陶业有限公司总工艺师。
二十多年来,他带领团队在这两个极少有人问津的领域攻坚克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以集各大窑系陶瓷制作技艺之所长、不拘一格、多元包容,富有海派特色的“沪上彩陶”系列工艺正逐渐形成,并走向成熟。同时,以大型陶艺装置为主的环境陶瓷艺术门类也在开创性兴起,并频频在一些著名公共建筑精彩亮相,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影响,引领了一种新的欣赏时尚,也为上海在世界环境陶瓷艺术领域争得了一席之地。
蒋国兴出生在有着“陶都”之称的江苏宜兴,从小受到陶瓷艺术的熏陶。1985年,中专毕业后被分配到江苏省宜兴陶瓷站工作,开启了陶瓷艺术生涯。
20世纪90年代初来到上海发展后,蒋国兴更是在这个国际大都市的平台上发奋地学习,充实自己,先后完成了复旦大学的硕士研究生课程,长期受教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徐秀棠,得到复旦大学视觉艺术学院李�宇教授的指导和培养,还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进修,得到清华名师的指导。
陶瓷,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是一门世界通用的语言,在这个高手林立的行业里,要想争得一席之地,谈何容易。也许是天性喜欢挑战、喜欢创新,喜欢在创作中寻找兴奋和满足,他给自己定的目标是:做别人不能做的、不敢做的、不想做的陶艺作品。
古旧建筑陶瓷构件的研制修复要达到修旧如旧的要求,历来是一道世界性难题,也是做这一行的最高标准,但是,因为挑战多,难度大,无法工厂化生产,目前国内专注于这类陶瓷构件研制的艺人屈指可数,对于大多数陶瓷艺人,它就是属于那种不能做、不敢做和不想做的“三不”项目。二十年前,蒋国兴遇到了著名建筑设计师章明,将他带入这个行业,从此一发而不可收,在那么多不同风格形态、不同国度、不同产地、不同釉色、不同工艺、不同老化或损坏程度、千姿百态的陶瓷艺术海洋里,他拼命吮吸着中外传统陶艺的养分,耐住寂寞坐冷板凳,一件一件地揣摸、研究,反复试制,失败了再来,直到成功。
上海素有“万国建筑博览会”之称,遗存有大量的百年建筑。二十多年来,蒋国兴和他的团队先后完成了上海怀恩堂、上海马勒公寓、德国领事馆、美国领事馆、法国领事馆、上海法国太子公寓,以及上海音乐厅、上海兰新电影院、青年会、上海逸村、外滩源、绿房子等一大批优秀文物建筑陶艺构件的研制和修复任务。
长期从事古旧建筑陶瓷构件的研制修复,让蒋国兴对将传统陶瓷艺术引入现代公共建筑空间萌生了更为大胆的想法,“沪上彩陶”系列工艺逐步形成。于是,一个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陶艺学会以“蒋国兴”名字冠名的“陶瓷艺术壁挂悬挂系统”,这一环境陶瓷艺术全新门类在上海形成,频频在一些著名的公共建筑空间亮相,受到社会各界众多关注和好评。
轻松一扫 投资资讯随时有
400-600-3737
手机联系:13062625088
微信联系:13062625088
QQ 联系:746583727
地纬招商网-招商投资门户网站
专注招商投资服务10年
拥有全球千万招商投资信息大数据
线上招商推广,线下项目推介
为政府、园区、企业提供一站式招商代理服务
让招商投资更简单 更精准 更高效
版权所有 上海百程商务服务股份有限公司 沪ICP备16044607号-2 Copyright © 2022 www.zhongguozhaoshang.com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