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纬招商网讯,近日,上海陆家嘴金融区55家楼宇签定“陆家嘴公约”,作为中国金融最集中的区域,各类企业在金融风险防范中互相扶持,并通过楼宇行业协会实现区域内的“业界共治”。
7月31日下午,陆家嘴金融城55家楼宇业主共同签署了一份《陆家嘴金融城楼宇公约》,其中的一大亮点是从源头、事中到事后对金融风险防范提出建议和规范。作为楼宇自治共治的新模式,《楼宇公约》的签署将对今后优化金融城投资环境、培育产业生态、聚焦产业品牌有重要意义。
金融集聚区也是风险高发区
日前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了“促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的总体要求。对于陆家嘴金融城来说,学习和落实中央要求,是当务之急。
“金融与实体经济密切联系、互促共生,有效的防范金融风险,是促进陆家嘴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自贸区陆家嘴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华介绍,目前陆家嘴共有249幢商办楼宇,总建筑面积达1284万平方米,平均每年的出租率达到95%以上。近年来,陆家嘴依托高度集聚的各类甲级、超甲级商办楼宇,不断优化综合营商环境,全力推进楼宇经济发展,共培育产生了93幢税收亿元楼。
金融业越活跃的地方,也是金融风险越高发的区域。近年来,陆家嘴各类投融资中介服务平台蓬勃发展,其中有些风险企业,它们有的不具备经营资格,有的缺乏起码的风控体系,还有的借创新之名行非法之实。它们短期内可能为楼宇带来一些超额的收益,但长期来看可能存在因资金链断裂突然跑路、被相关部门查封造成长时间空置,或出现群访事件等严重损害楼宇品质的风险。
据王华介绍,去年7月以来,根据市、区统一部署,陆家嘴管理局开展了区域内互联网资管、私募基金、P2P网贷等三类企业的排摸工作。从今年4月起,在市金融办开发的类金融机构监测分析平台的支持下,陆家嘴管理局搭建了陆家嘴金融风险防范系统。由管理局发起倡议,联合陆家嘴金融贸易区楼宇协会、陆家嘴互联网金融协会和各楼宇共同努力,《陆家嘴金融城楼宇公约》应运而生。
从源头、事中、事后防范风险
《楼宇公约》从源头把控、事中监测到事后处置三个阶段对楼宇金融风险防范提出了具体操作流程建议。“从引进类金融企业的初始阶段,就需通过股东背景、经营团队、业务模式、宣传内容、目标客户、担保资质六个维度进行综合评判和甄别。”自贸区陆家嘴管理局金融航运处副处长徐金华介绍,对于存疑企业,楼宇协会、互联网金融协会将协助参约楼宇进行审核,从源头杜绝风险企业。
“管理局在深入区域内各大商办楼宇进行排摸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每一幢楼宇对入驻企业都有一定要求,但对于入驻标准他们还需要一些指导性意见。”为此,管理局还出台了《陆家嘴楼宇资产管理机构入驻指引》作为《楼宇公约》的重要补充。这个详实的“入驻指引”从定义和范围、六维度综合评价、三类正面因素和八项负面指标四个方面,在帮助楼宇识别出优质资管机构的同时,也列出了潜在风险企业的特征和要素“负面清单”。
“有些企业进来的时候是优质企业,但入驻以后是否运营妥善、及时交租?是否有潜在的风险因子?这就需要加强对已入驻类金融企业的日常监测。”徐金华介绍,在事中监测阶段,楼宇协会、互联网金融协会利用大数据监测系统协助参约楼宇做好入驻企业的金融风险监测。同时,参约楼宇在日常管理中提高对非法金融活动的警惕性,特别是对老人频繁进出、擅自转租等异样情况保持高度警惕,及时向楼宇协会、互联网金融协会反馈可疑企业。
最后在事后处置阶段,对于已经明确的风险企业,参约楼宇将在楼宇协会和互联网金融协会的指导下协同应对,化解楼宇金融风险。同时楼宇协会和互联网金融协会积极协调资源,协助参约楼宇尽快恢复正常运营。
“业界共治”促进金融城生态共生
在陆家嘴金融城,每一幢商办楼宇,都是一棵垂直的参天大树,众多大树组成了金融城这个热带雨林。2016年8月,陆家嘴金融城在全国率先构建了“业界共治+法定机构”的区域公共治理架构,成立了陆家嘴金融城理事会。此次“楼宇公约”的签署,是探索业界共治的新尝试,让这个庞大的雨林成为具有优质自净机制和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
近几年,上海陆家嘴金融区积极优化营商环境,改善企业服务机制,吸引更多优质企业就会接踵而来,推进“智慧城区”建设,“陆家嘴公约”的签订为金融区企业发展注入了更多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