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国务院批复同意了《上海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3-2020年)》。国务院批复对张江示范区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即把张江示范区建设成为自主创新的战略高地、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载体、实现创新驱动、科学发展的示范区域,到2020年基本建成世界一流园区。为贯彻批复精神,张江示范区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尤其是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先试先行,摸索出一条协同创新发展的新路,取得了显著的工作实效。
一、工作成效
(一)经济水平保持平稳发展
2013年1-10月,张江高新区一区十八园、470平方公里实现工业总产值9126.98亿元,增加值4105.84亿元,营业总收入21263.12亿元,净利润1299.92亿元,实缴税金1114.41亿元。其中,张江高新区国家级42平方公里实现工业总产值3323.5亿元;增加值1803.08亿元,同比增长18.66%;营业总收入9066.37亿元,同比增长11.2%;净利润596.29亿元,同比增长31.52%。
(二)技术创新体系更加完善
拥有了近5万家科技型企业、1400余家研发机构、43所高等院校,50多家国家科研院所、6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00多家跨国公司研发机构和30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示范区内170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和260余家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继续发挥了自主创新骨干作用。
(三)产业布局更加优化
形成了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节能环保、新材料五大主导产业集群和新能源、新能源汽车两大先导产业集群。其中,生物医药、集成电路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全国继续领先;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产业位于全国先进行列。现代服务业和文化科技融合产业快速发展,文化与科技融合产业产值占本市总产值的50%以上。
二、主要途径
自2011年张江高新区获批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来,张江在实施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大开放合作力度、健全人才培育机制等方面作了积极的探索,尤其是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走出了5条新的途径,即管理体制机制服务创新、发展规划引导机制创新、新兴产业社会化培育机制创新、产学研协同机制创新和科技金融改革引导机制创新。
(一)注重统筹协调,推进管理体制机制创新服务
统筹协调工作机制有力保障了张江示范区建设。围绕协调解决示范区建设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国务院建设张江示范区部际协调小组和张江示范区领导小组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适当做实市级管委会、设立专项工作小组使得重大工作的推进在市级层面形成了合力。尤其是张江示范区领导小组下设的战略规划与体制改革工作协调小组、创新体系与政策工作协调小组、人才试验区建设协调小组三个专项工作组,在张江示范区中长期规划纲要制定报批、"五个突破"深化改革、行政审批权下放园区试点等事关示范区全局的关键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推进市级行政审批权下放、实现"园内事园内办结",既推进了园区建设发展,也促进了上海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向张江示范区各园区下放13类20项权限,通过直接放权、委托放权等形式下放事权,减少了审批层次,释放了园区活力,激发了企业动力。一方面,市级部门权限通过张江示范区下放到各个园区,实现了"简政放权",提高了审批效率;另一方面,各园区管理机构通过承接下放权限,优化了管理体制,提高了服务质量。
加强社团建设,建立政府主导的基金会和以企业为主体的行业协会是张江示范区的又一成功经验。以行业协会的形式帮助园区内外企业沟通,促进行业自律、自检、自约,解决行业问题和进行产业咨询等;政府通过法律和市场规律定制度,创环境,提供服务,引导创新活动方向,激励各创新主体之间的协同工作,实现了灵活和富有活力的创新型管理机制。
(二)加强示范引领,推进战略规划引导机制创新
已获国务院批复的张江示范区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突出重点,进行局部土地资源与行政主体的新整合,提出了"一核三带多组团"的新格局;有所侧重,突出了重点建设张江示范区核心园。规划纲要克服了行政多头管理和空间资源零散等问题,进行了跨区域的资源整合,把全市优质创新资源的绝大部分纳入了张江示范区管理范围。
为全面落实规划纲要,张江示范区启动编制了系列专项规划。目前,空间布局优化调整的研究和产业发展规划均已经初步形成,尤其是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了到2020年张江示范区要重点发展"5+2"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文化与科技融合产业和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描述了各园区着力发展的主导产业。产业发展规划还勾勒出了9大新兴产业的发展路线图,将示范区内各类创新主体串接在一起,实现资源整合,创新成果提升。发展路线图将把中央、上海市和各区县的组织能力、服务能力和有效资源整合起来,把各类型创新主体联合起来,使得张江示范区各园区形成了有机联系的整体,使张江示范区真正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创新中心。
(三)加大财政支持,推进新兴产业社会化培育机制创新
为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张江示范区着力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尤其致力于社会化培育机制的创新,为加速注入了动力。一是致力于引入配套服务机制,通过专项资金的指挥棒支持园区根据产业导向健全产业链,鼓励申报国家重点项目,为产业链薄弱环节的关键企业或机构的落户提供非基本建设类配套服务的和对经张江高新区管委会备案成功申报国家重点新产品的园区企业给予资助。二是致力于园区"三类"平台建设。支持园区建设符合各自发展定位的共性技术服务平台、专业服务平台和科技服务平台;对新建或提升共性技术服务和专业服务平台功能,为园区企业提供公益性服务事项的园区积极予以资金扶持。三是致力于支持园区建设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重点支持园区打造网络视听、网络游戏、数字出版、网络文化信息服务业等领域的,新兴产业集群。目前,张江示范区已拥有了6个国家级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四是致力于加大对自主创新产品的示范运用,重点支持符合园区发展定位并经过认定的自主创新项目的示范运用。2012年,各园区获得了14.92亿元(市区两级)张江专项资金的支持;2013年已有400项申请约11亿元资金的重点项目通过初审。
(四)加强战略合作,推进产学研协同机制创新
在国内外战略合作方面,加强与国内外省市、地区和科技园的战略合作,寻求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机遇,推进产学研协同机制的深化创新。与江苏省盐城市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协调推进张江杭州湾科技园区的建设与发展等。与美国旧金山湾区委员会的项目合作,加强与美国加州、比利时布鲁塞尔、波兰小波兰省克拉克夫技术园区等的战略合作,并组织有关园区赴比利时进行项目对接。此外,成功加入了国际科技园协会组织,为整合国际资源,实现园区、企业"走出去"战略搭建了平台。
在产学研联合方面,与市教委等部门联手,整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共性技术服务资源,建设"张江上海高校协同创新研究院",促成专业学科设置、专业人才培育、项目研发跟踪和人才定向使用的育才用才机制。同时,还积极协助推进"中医药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作为业务指导单位,支持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成立"上海张江中科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并通过对产学研部门在园区共建符合园区发展定位的研发机构、园区及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实施技术创新研发与成果转化等予以资金支持的形式大力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
(五)拓宽融资渠道,推进科技金融改革引导机制创新
围绕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共性问题,张江示范区突破体制障碍,充分利用张江专项资金鼓励支持张江各园区开展科技金融信用平台建设试点工作,对在张江高新区管委会备案的小微企业融资服务平台或科技金融信用平台建档并通过评估的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给予补贴,并对在小微企业融资服务平台或科技金融信用平台建档并实施股改和进入资本市场融资的高新技术企业给予资助。目前已有14家园区上报了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融资平台情况备案表;与中国银行上海分行共同打造"张江模式"金融服务品牌,支持示范区内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目前,"张江模式"已受理258家融资申请,批复授信融资总量超28亿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下一步还将组织开展科技金融信用平台建设,开展银证合作的信用评级,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帮助;为批量化实现银企对接创造条件;建立健全金融机构、中介服务构建与园区企业对接机制,通过融资服务培训和项目推介,推进授信放款和企业上市上柜。
三、2014年工作设想
2014年,张江示范区将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统领,紧紧围绕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工作主线,以推进落实张江示范区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为契机,着眼解决示范区发展中的瓶颈和不足;坚持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努力在新的起点上推进示范区建设。
(一)加强战略统筹引导,着力推进全局共同发展
推进实施张江示范区中长期规划纲要,加强战略研究和引导,着力解决各园区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等问题。积极推进张江示范区空间布局的优化调整,尽快解决国家政策无法全面覆盖的实际;指导协调各园区专项规划与张江示范区中长期规划有机衔接,按照规划纲要明确的目标任务,推进园区改造升级和产城融合,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协调落实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发展,明确各园区产业建设导向,重点支持符合产业发展导向的项目建设;探索建立招商引资信息沟通、需求备案、推介对接的统筹协调机制;协调引进关键机构、龙头企业、重大项目,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健全产业梯度转移的资源共享机制;继续推进国家级文化与科技融合产业基地和生态园区建设;加强统计工作的机制建设和数据分析,为实施战略统筹和政策支持提供依据。
(二)扩大先行先试范围,着力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聚焦工作重点,突破体制瓶颈,继续深化实施先行先试,充分发挥示范作用。深化股权激励试点,重点宣传推广试点政策,指导各园区组织开展试点工作,将更多符合条件的单位纳入试点中来。深化科技金融改革,逐步完善服务科技中小企业的"张江模式",指导园区建设小微企业融资服务平台;探索多元化融资渠道;探索重点联系的金融机构协调机制,探索有条件的园区开展征信体系建设试点。深化财税政策改革,继续推进国家财税政策落地实施,重点推进张江专项资金管理改革;深化国际化人才试验区建设,重点协调人才试验区创新政策的制订与实施,推进人才工作总体布局框架,加强海外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协调推进试验区建设的组织保障。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充分发挥市级层面专项工作协调组的协调职能,增强推进重大任务的协同力度;指导支持园区承接市级行政审批权下放,研究提出可取消的审批事项,探索可收归管理的事项,通过权利的"下放、取消和归口",推进"简政放权",实现"园内事园内办结"。研究制订园区建设评估指标体系,实施园区建设评估;组织协调社会团体承接产业集群建设、技术成果转移、人才引进服务等服务事项。
(三)开展政策体系创新,着力放大创新政策效应
加大政策研究基础性工作力度,在推进国家政策在张江落地实施的同时,重点研究提出推进创新政策体系建设的建议。组织开展国家、上海市和各园区政策的研究梳理;针对本市各部门、各园区和重点企业的需求开展调研分析,探索提出适应张江示范区建设的创新政策体系建议;协调推进张江示范区建设的地方立法进程,为建立规范高效的管理机制提供操作法律依据;探索建设张江示范区创新发展智囊团、政策咨询服务平台和政策查询信息库,为园区和企业提供更好的政策服务。
(四)优化创新创业环境,着力提升张江品牌效应
运用上海国际化大都市丰富的信息、文化、科技、教育、人才和市场资源,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提供张江品牌知名度。继续推广科技园区、大学园区、生活社区联动,即"三区联动"的成功经验;积极整合本市社团资源,优化园区社团资源配置,充分发挥社团在为园区企业服务的作用;协调推进国内外交流与合作,探索设立海外代表处,加强辐射长三角地区的辐射带动,促进园区之间开展产业项目区区联动。研究实施张江品牌建设计划,利用网站、杂志、新媒体和沙龙等不同载体构建张江示范区国内外媒体宣传网络,组织园区以张江品牌整体形象参加国内外重大会展等合作交流活动;把品牌宣传与重点工作有机结合起来,适时发布示范区重大新闻热点消息;继续大力宣传先进典型,宣传自主创新先进单位、团队和个人的事迹及成功经验,不断增强创新文化的影响力和感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