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了解到,长宁区将以该行动方案为基础,重点在贸易便利化试点、“一照多址”改革试点、网络市场监管与服务、海内外人才服务、企业服务“两张清单”、“互联网+”政务服务、“三区一园一谷”建设、法治保障等八个方面,打出改革特色牌,打好优化营商环境“组合拳”。
长宁通过深化改革创新优化营商环境
通过深化改革创新优化营商环境
近年来,围绕自贸试验区和科创中心建设两大国家战略,长宁区推出了159项改革创新举措,着力打造产业发展、人才服务、宜商宜居、政策支撑四个环境。围绕“互联网+生活性服务业”等重点产业发展,长宁区在资金、政策、城区环境等方面积极作为,不断尝试与企业互动,促进政企合作、行业协同,推进区域合作,持续打造优质的产业生态圈。基于此,不少企业选择落户长宁,2017年,长宁全区新设3952家企业,平均每天11家,注册资本总额达571.68亿元,总额和户均注册资本额均位居中心城区第二。
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长宁区始终“在路上”,推出了不少具有突破性的特色做法,尤其在率先探索“一照多址”改革试点、进口商品检验检疫流程四项重大改革突破等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并在全市起到了率先示范的作用。
此外,长宁区在海外人才服务、司法保障领域也“领先一步”。如上海虹桥海外人才一站式服务中心已成为全市各区中功能最多、效率最高的海内外人才服务综合体,目前已经具备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华人华侨事务、港澳台就业证件办理、海外人才居住证办理、出入境证件办理等五项职能,并即将承接台胞服务事项、外事服务、“千人计划”人才服务等,实现由“五位一体”向“多位一体”拓展。结合区域特点,长宁区人民法院积极探索涉互联网纠纷专项审判机制,于2018年1月2日成立了全市首家互联网审判庭,集中受理涉互联网的民商事案件,一个月以来,共受理案件106件,审结案件81件。
这些探索性、突破性的领域,都是长宁区努力“进阶”的重点方面,被列入了优化营商环境的八张改革特色牌中。长宁区发改委主任陆浩特别指出,长宁区此次聚焦优化营商环境,打出八张改革特色牌,正是立足于多年来的创新实践,“要通过深化改革创新来优化营商环境,为打响‘上海服务’品牌建立长宁样本。”他同时表示,简政放权与精准监管结合、网上办事与企业走访并行、制度供给与优化应用场景结合,这正是长宁区优化营商环境的主要特点。
全区联动,目标瞄准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
根据行动方案,长宁区将对标最高标准,聚焦制度建设,加强改革联动,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分阶段实现总体目标——2018年,优化营商环境制度性政策举措有效落实,相关领域短板弱项明显改善,为打响“上海服务”品牌构筑新优势。到2020年,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成为贸易投资最便利、行政效率最高、服务管理最规范、法治体系最完善、安全程度最高的城区之一,各领域营商环境便利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长宁区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分别研究制定了不少实打实的试点举措。如区市场监管局已分别与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工商银行长宁支行、建设银行长宁支行合作,在总共约20个网点试点开展企业登记代理服务,由银行网点提供名称申报、企业设立、代办刻章、银行开户等企业开办全过程服务。其中,设在中银大厦的中行网点还可以提供跨区服务。
又比如,区商务委正在推行试点企业建设全过程的产品溯源系统和购买保险机构的产品质量保险,在制度上用市场手段来弥补政府“放管服”改革的不确定性风险,为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大量产品进口探索路径和模式。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审批方面,区人社局主动提高服务标准,对于申请材料齐全的,做到当日受理、次日办结。对于经预约的A类高层次人才,做到当日受理、当日办结、当日发证。
长宁区也直视问题,通过补短板为营商环境砍“负分”。比如有的企业反映,区行政服务中心进驻的办事部门不多、窗口办理量分布不均,高峰时排队时间长达2-3个小时;网上政务大厅“全程网办”事项比例只有60%,离最好水平还有不少差距。针对这些问题,长宁区已提出具体改进目标,将在2018年建立起统一受理、协同办理、综合管理的一体化区级政府服务体系,确保实现全区面向企业审批和服务事项“全网通办、一次办成”比例达到95%以上。
更多资讯内容请关注上海招商动态版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