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上海正式发布《聚焦临港核心区打造上海“全球动力之城”实施方案》。根据《实施方案》,上海将以临港为核心区打造“全球动力”之城,到2025年,累计实现动力产业重大项目投资1000亿元以上;引育5家以上百亿级龙头企业、50家以上“专精特新”产业链配套企业,建设安全韧性的产业链,力争动力产业总体规模达到2000亿元以上。
【总体要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思想为指导,着眼服务国家战略,着眼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和高端产业引领功能;以聚焦临港J造全球动力之城为目标;以建设动力产业链、创新链、服务链为主线;以推进高端化、绿色化、数字化、融合化为方向;以核心区牵引 动力干线为布局;加快构建航空、航天、汽车、海洋、能源"空天陆海能”动力产业体系,以高端卓越的引擎经济塑造强劲活跃的经济引擎。
力争成为公长三角动力产业协同发展的引领者、大国重器动力创新升级的策源地、代表中国参与国际动力竞争的主力军,将上海建设成为源源不断向世界输出强大澎湃“中国动力”的全球动力之城。
基本原则
坚持战略引领与区域发展相结合、坚持核心牵引与统筹布局相结合、坚持自主创新与对外开放相结合、坚持巩固优势与抢占前沿相结合、坚持高端制造与增值服务相结合。
发展目标
以临港为核心区,打造规模实力领先、集群优势明显、技术水平卓越、生态体系完善、功能复合多元的全球动力之城。到2025年,初步树立世界响亮的全球动力之城品牌。
动力产业链韧性不断增强:累计实现动力产业重大项目投资 1000亿元以上;引育5家以上百亿级龙头企业;50家以上“专精特新”产业链配套企业;力争动力产业总体规模达到 2000亿元以上。
动力创新链自主性不断提升:建设3-5个国家级或市级制造业创新中心;10个以上产业创新平台;累计实现研发经费投入超过1000亿元;推出航空发动机、船用发动机、重型燃气轮机等创新产品。
动力服务链加快构建:和发展研发设计、检测认证、运营维修、展览展示、海外贸易多元服务;建设5个以上国家级公共服务平台;构建立足上海、服务全国、辐射全球的动力服务链。
动力生态圈加快完善:上下游产业链高度协同,央地合作有序推进,产学研用深入合作;动力之城人文体验功能不断丰富,数字赋能转型加快实施,绿色能源技术率先示范;形成要素共通、链条打通、服务融通、应用畅通的完整产业生态。
展望2035年,上海将建成“五个基地”:面向未来的动力产业创新策源基地、高端引领的动力产业卓越制造基地、国际一流的动力产业综合服务基地、双碳时代的动力产业绿色示范基地、产城融合的动力科技人文体验基地。成为彰显科技硬实力和人文软实力的全球动力之城。
【主要任务】
(一) 重点领域突破行动
航空动力:重点发展大飞机涡扇发动机、通航飞机涡轴和涡桨发动机、无人机驱动电机航天动力;重点发展运载火箭发动机和卫星等空间飞行器推进系统。
汽车动力: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氢燃料电池、集成式驱动电机及电控等
海洋动力:重点发展船用燃油、双燃料、氨燃料发动机,以及海洋潮汐能等
能源动力:重点发展重型燃气轮机等气电装备,大型压水堆、钍基熔盐堆等先进核电,以及高效汽轮机、大规模储能、大型直驱海上风机等
(二) 战略空间优化行动
聚焦临港打造核心区:打造临港成为全球动力一流企业汇集、创新活跃强劲、产业链条完整、功能业态完善的动力之城核心区;加快全动力领域发展,打造“空天陆海能”动力集群;发展高端动力关键零部件及成套装备的高附加值环节;推动高性能航空发动机、重型燃气轮机等研发及产业化。
连接闵嘉建设动力干线:建设以临港核心区为起点,以闵行、嘉定为枢纽,延伸联动长3三角的动力干线;支持闵行建设航空航天动力高地;支持嘉定打造汽车动力产业高地;支持奉贤发展大型海上风电、燃料电池和光伏设备等重点领域。
联动长三角共建动力磁场:加强长三角区域产业协同,促进动力产业集聚发展,共同打造面向全球的动力产业强磁场;强化机制协同,建立长三角区域联动推进机制;强化创新协同,加快推出一批动力领域创新成果;强化供应链协同,推动研发、生产、配套需求有效对接。
(三)全球资源集聚行动
招引全球重大产业项目:主动招引一批重量级动力项目;建成投产一批标志性动力项目;挖掘储备一批引领性动力项目。
引育全球领军科技企业:加快实施全球动力企业集聚计划;加快梳理动力领域”链长”企业供应链需求清单,精准引育一批供应链上下游配套企业。
构建全球产业合作网络:积极融入全球产业链;建设国际合作园区;加快海外发展布局。
(四)创新策源提升行动
夯实产业基础能力:加快突破新一代陶瓷基复合材料等基础材料;加快突破涡轮叶片激光制孔等基础工艺;加快突破汽车IGBT模块等基础零部件;加快突破工业设计、工业仿真、工业控制等基础软件。
建设顶尖创新载体:面向全球建设一批技术创新开放实验室;争创国家级重大平台,加快筹建船舶动力、商用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提升市级平台创新能力。
激发企业创新潜能:支持企业积极设立研发中心、工程中心;支持动力 "链长”企业联合行业力量,组建高水平创新联合体。
(五)产业生态聚合行动
构建融合服务业态:提升检测认证服务水平、积极发展会展服务、培育行业维修再制造服务、加快发展海外贸易服务。
推进数字赋能升级:建设智能制造标杆工厂、强化工业互联网应用。
加快绿色示范引领:构建绿色标准,建设高效、清洁、循环的绿色动力体系;推进绿色应用,形成零碳应用发展示范。
(六)动力会客厅构筑行动
塑造标志性主题空间:打造动力主题核心地标;建设动力标志场馆群;培育动力展览展示、科普教育、互动体验功能业态。
举办高规格主题活动:打造世界级动力展会,积极策划“全球动力大会”国际峰会;举办常态化品牌活动,提升全球动力之城知名度和影响力。
【保障措施】
建立协同机制:依托上海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成立上海市建设全球动力之城推进工作专班,建立聚焦临港、全市协同的工作机制。
加强政策支持:聚合市级战新产业专项、科技创新专项、产业高质量发展专项等政策,支持动力产业链企业实施科技攻关和产业化。支持临港制定出台动力产业专项政策,鼓励相关区研究制定差异化扶持政策,促进动力产业高质量发展。
强化金融支撑:引导国有资本、社会资本积极参与,联动先进制造领域产业基金,靶向支持动力领域科技企业股权融资和并购重组。发展供应链金融。支持保险机构为动力企业提供重大技术装备首台保险等服务。支持动力创新企业通过科创板等多层次资本市场挂牌上市。
加快人才引育:建立全球动力领域紧缺人才蓄水池。利用国家和本市人才计划,加快引进国际高端动力领军人才,融合本土和海外人才力量,抢占动力科技全球制高点。建立动力领域人才奖励机制,吸弓|国内外优秀人才共创动力事业。